一、實驗準備:樣品制備與設備校準
1.1 樣品制備核心原則
熒光標記策略:
選擇光穩定性高的染料(如Alexa Fluor 647、ATTO 647N),避免信號快速衰減。
控制標記密度(5-10個分子/μm2),防止熒光團聚集導致信號失真。
樣品固定與滲透:
生物樣品:多聚甲醛固定(4%濃度,室溫10分鐘),保留細胞結構。
滲透處理:用0.1% Triton X-100處理10分鐘,增強染料滲透性。
抗淬滅處理:
封片劑:使用ProLong Gold等防淬滅介質,延長熒光信號持續時間。
避光操作:所有步驟在暗室或黃光環境下進行。
超薄切片制備:
樹脂包埋:樣品經梯度脫水(50%、70%、90%、****乙醇)后,用EPON 812樹脂滲透并聚合。
超薄切片:用Leica UC7超薄切片機切取50-100nm厚切片,附于載玻片。
1.2 設備校準步驟
激光共軸對準:
調整激發光(通常488nm/594nm)與 depletion光(592nm/775nm)的共軸性,確保兩束光在樣品平面完全重疊。
使用熒光珠樣品(如TetraSpeck)輔助校準,觀察點擴散函數(PSF)對稱性。
光闌與濾光片調整:
調節空間光調制器(SLM)或相位板,優化depletion光斑形狀(如環形或高斯分布)。
選擇帶通濾光片(如605-705nm),阻斷激發光與depletion光殘余信號。
探測器靈敏度設置:
光電倍增管(PMT):電壓設置在600-800V,平衡信號強度與噪聲。
科學級CCD:曝光時間100-500ms,幀率1-10fps,根據信號強度調整。
二、操作技巧:參數設置與成像優化
2.1 關鍵參數調節
激發光強度:
初始設置:1-5%激光功率(如1μW),逐步增加至信號飽和前。
動態調整:時間序列成像時,每幀降低5%功率,延緩光漂白。
Depletion光強度:
分辨率依賴:強度越高,有效PSF越小(通常20-80%*大功率)。
優化策略:從低強度(20%)開始,觀察信號衰減與分辨率提升的平衡點。
掃描速度與像素停留時間:
快速掃描(1000Hz):像素停留時間1μs,減少光毒性但可能降低信噪比。
慢速掃描(100Hz):像素停留時間10μs,提升信號強度但增加漂白風險。
像素尺寸設置:
根據Nyquist準則:像素尺寸≤光學分辨率/2.5(如STED分辨率50nm,像素尺寸≤20nm)。
2.2 成像模式選擇
2D STED:
橫向分辨率提升至30-50nm,適用于細胞膜、細胞器等平面結構觀察。
調整相位板為“donut”模式,增強軸向抑制效果。
3D STED:
軸向分辨率提升至100-150nm,需結合相位板(如4Pi配置)或雙物鏡系統。
優化z軸步進(50-100nm),避免層間信號串擾。
時間序列成像:
動態過程觀察(如囊泡運輸):間隔50-100ms,總時長≤1分鐘,控制總光劑量。
2.3 實時監控與調整
圖像預覽:
低倍率(60×)掃描全貌,定位目標區域后切換至高倍率(100×)。
觀察信號強度與背景比(SBR),SBR≥3時視為有效信號。
自動對焦與漂移校正:
啟用硬件自動對焦(如尼康Perfect Focus)或軟件算法(如ImageJ StackReg)。
每5分鐘執行一次校正,尤其適用于長時間成像。
多色成像通道對齊:
使用熒光珠樣品校準色差,調整各通道的x/y偏移量(通常≤50nm)。
三、數據處理:從原始數據到科學結論
3.1 圖像預處理
去噪:
小波變換:應用Daubechies 4小波,閾值設為噪聲標準差的2倍。
中值濾波:3×3內核,去除鹽椒噪聲。
背景扣除:
滾動球算法:半徑設為圖像平均PSF的2倍(如50nm)。
頂帽變換:結構元素尺寸與目標結構相當。
圖像配準:
多幀對齊:應用TurboReg插件,基于互信息準則。
3.2 超分辨重建
反卷積算法:
Richardson-Lucy:迭代次數5-10次,避免過度銳化。
Weiner濾波:信噪比參數設為0.01-0.1,平衡分辨率與噪聲。
STED專用重建軟件:
Huygens STED模塊:輸入PSF文件,啟用“STED Deconvolution”模式。
分辨率評估:測量熒光珠的FWHM(全寬半高),驗證理論分辨率(如30nm)。
3.3 定量分析方法
熒光強度統計:
ROI選擇:使用自由手工具圈定目標區域,避免邊緣效應。
背景校正:測量鄰近無信號區域的平均強度,從ROI中扣除。
共定位分析:
Pearson系數:范圍-1到1,≥0.5視為顯著共定位。
Manders系數:M1/M2分別表示通道A在B中的占比,≥0.7視為強共定位。
結構尺寸測量:
線掃描:沿結構長軸繪制強度曲線,FWHM即為寬度。
面積計算:二值化后統計像素數,轉換為實際面積(1像素=10nm2)。
四、常見問題與解決方案
圖像出現光斑或條紋:檢查激光共軸性,重新對準光路;清潔物鏡與濾光片。
熒光信號快速衰減:降低激光功率,增加防淬滅劑,縮短曝光時間;改用更穩定的染料(如ATTO系列)。
分辨率未達預期:優化depletion光強度,檢查物鏡數值孔徑(NA≥1.4);校準PSF文件。
背景噪聲過高:調整探測器靈敏度,使用更窄的濾光片;屏蔽環境光,啟用冷卻模式。
超分辨STED顯微鏡的實驗技巧涵蓋樣品制備、參數優化與數據處理全流程。通過**控制熒光標記密度、激光共軸性及掃描參數,結合反卷積算法與定量分析方法,可顯著提升圖像分辨率與科學價值。掌握動態成像、多色對齊及光毒性管理策略,將助力科研工作者在細胞生物學、神經科學等領域揭示亞細胞結構的精細動態,推動生命科學的突破性進展。